在塑膠容器訂做過程中,環保因素不僅關系到合規性和品牌社會責任,更能降低長期使用與廢棄處理的環境風險。
?
一、材質層面:先選擇 “低污染、可循環” 的環保材料
材質是環保的基礎,需避免使用有毒、難降解或污染性強的塑料,重點關注以下 3 點:
先選用可回收 / 可降解材質
先選擇符合全球回收標準(GRS)的再生塑料(如再生 PP、再生 HDPE),此類材質由廢棄塑料回收加工而成,可減少原生塑料開采與碳排放(據統計,使用再生 HDPE 可減少約 70% 的能源消耗)。
若場景允許(如一次性或短期使用),可選擇生物可降解塑料(如 PLA、PBAT),在自然環境中(如堆肥條件)可逐步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,避免 “白色污染”。需注意:可降解塑料需符合國家標準 GB/T 20197-2006,且需明確降解條件(如是否需要工業堆肥)。
拒絕有毒或受限材質
嚴格禁止使用含雙酚 A(BPA)、鄰苯二甲酸鹽(增塑劑)、重金屬(如鉛、鎘)的塑料,尤其是食品接觸類塑膠容器(需符合 GB 4806.7-2016《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》),避免材質遷移污染內容物或環境。
避免使用 “小眾難回收” 材質(如 PVC,回收成本高且燃燒易產生二噁英),先選擇主流可回收品類(PP、PE、PET 等),便于后續回收處理。
材質的 “輕量化” 設計
在保證容器強度的前提下,減少材質用量(如優化壁厚、采用薄壁成型工藝),既降低原材料消耗,也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(輕量化容器可提升運輸裝載量,間接減少燃油消耗)。
二、生產工藝:控制 “能耗、廢氣、廢水” 污染
生產環節的環保性直接影響環境負擔,需要求供應商落實以下措施:
低能耗生產設備與工藝
選擇采用節能型注塑機、擠出機(如伺服電機驅動設備,比傳統設備節能 30%-50%)的供應商,減少生產過程中的電力消耗。
避免高能耗工藝(如長時間高溫加熱、重復熔融),優化生產參數(如控制注塑溫度、冷卻時間),降低能源浪費與碳排放。
廢氣與廢水處理合規
要求供應商配備廢氣收集與凈化系統(如活性炭吸附裝置、RTO 焚燒爐),處理生產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Cs,如塑料熔融時釋放的苯類物質),需符合當地《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》(GB 37822-2019)。
若生產涉及冷卻用水或清洗工序,需確認供應商有廢水處理設施(如沉淀池、生物處理系統),避免含塑料顆粒、油污的廢水直接排放(需符合 GB 8978-1996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)。
生產廢料的循環利用
要求供應商對生產中的邊角料、不合格品進行內部回收再利用(如破碎后重新加入原料配方,需控制比例以保證質量),減少 “生產廢料即垃圾” 的浪費,降低固廢處理壓力。
三、使用與標識:助力 “長期循環、正確回收”
塑膠容器的環保價值需通過 “正確使用與回收” 實現,訂做時需關注以下設計與標識:
明確的回收標識與材質標注
按國家標準 GB/T 16288-2008 要求,在容器表面清晰標注材質代碼與回收符號(如 “PP”+ 三角形回收標志),便于用戶和回收機構快速識別材質,提高回收分類效率(無標識的塑料容器回收分揀準確率不足 50%)。
若使用再生塑料,可標注 “再生含量比例”(如 “含 30% 再生 HDPE”),傳遞環保理念,同時符合部分地區(如歐盟)的再生材料使用披露要求。
耐用性設計,延長使用周期
優化容器結構(如加強邊角、選用耐老化材質),提升抗摔、抗腐蝕性能,延長使用壽命(如工業儲存容器可從 1 年使用壽命提升至 3 年),減少 “短周期更換” 產生的廢棄量,實現 “少換即環保”。
若場景需要,可設計 “可重復灌裝 / 可維修” 結構(如可更換的密封蓋、可拆卸部件),避免因小部件損壞導致整個容器報廢。
四、廢棄與處置:提前規劃 “末端環保路徑”
訂做時需提前考慮容器廢棄后的處理方式,避免成為環境負擔:
先選擇 “閉環回收” 合作模式
若長期批量訂做,可與供應商協商 “回收協議”:容器報廢后由供應商統一回收、破碎再生,重新用于生產同類產品,形成 “生產 - 使用 - 回收 - 再生” 的閉環,減少固廢產生。
若無法閉環回收,需確認容器材質屬于當地生活垃圾回收體系覆蓋品類(如 PP、PE 屬于多數城市的可回收物品類),避免廢棄后被當作干垃圾填埋或焚燒。
避免 “過度包裝” 與附加污染
訂做容器的同時,要求供應商采用環保包裝材料(如再生紙箱、可降解纏繞膜),替代不可降解的泡沫、塑料袋;且包裝設計需簡約,避免過度包裝(如減少不必要的緩沖層、印刷油墨),降低包裝廢棄物污染。
五、合規與認證:通過第三方背書確保環保性
訂做時可要求供應商提供以下環保認證或文件,驗證其環保能力:
材質認證:食品接觸類需提供 GB 4806 檢測報告,再生塑料需提供 GRS 認證、海洋塑料認證(若使用海洋回收料)。
生產合規:供應商需提供《排污許可證》、廢氣 / 廢水檢測報告,證明生產環節符合環保法規。
企業認證:先選擇通過 ISO 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供應商,此類企業有系統化的環保管理流程,環保風險更低。